自己去法院如何起诉立案
自己去法院起诉立案,第一需要满足肯定的起诉条件:
1.原告需要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且需要有明确的被告和具体的诉讼请求及事实、理由。
2.案件需要是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并由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满足这类条件后,公民可以因婚姻家庭纠纷或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等情形,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自己去法院起诉立案的步骤
起诉立案的步骤主要包含递交起诉状和有关材料。
1.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递交起诉状,起诉状中应详细记明当事人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及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等。
2.起诉状还需写明递交的人民法院名字、起诉的年月日,并由原告签名或盖章。
3.应提供与被告人数相同的副本。
4.起诉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具体管辖规定依据案件种类有所不同,如民事案件一般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行政案件由刚开始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刑事自诉案件由犯罪地所在的人民法院管辖。
5.起诉还应当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提出。一般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特定种类案件的诉讼时效期间可能有所不同。
6.行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了解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经过复议程序的案件时效期间另有规定。
自己起诉需筹备的材料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筹备起诉材料时,除去起诉状外,还需依据案件种类筹备相应的证据材料。
证据应真实、合法,并与案件事实有关联。对于不相同种类型的案件,如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或刑事自诉案件,所需的具体证据材料可能有所不同。
找法网提醒你,在起诉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起诉状内容真实、准确,防止不真实陈述或遗漏要紧事实;
2.严格根据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提起诉讼,防止因超越时效而丧失诉权;
3.选择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防止因管辖问题致使案件被驳回或延误审理;四是积极配合法院的审理工作,如按时出庭、提供证据等。